大家好,如果您還對文中加點詞一不太了解,沒有關系,今天就由本站為大家分享文中加點詞一的知識,包括第5段中加點詞它在文中指的是的問題都會給大家分析到,還望可以解決大家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開始吧!
1.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漢字。(2分)
走進街心公園,只見翠竹搖yè,樹影婆娑,幾處五顏六色的鮮花綻放在燦爛的陽光下,一架遒勁的藤蘿在假山上zì意攀援,引來不少小鳥在此棲息。
2.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下列街頭宣傳語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2分)
A、夏季服裝大促銷——滿300送100 B、本商場付食品專柜新到一批特色糖果。
C、本公司承接管道按裝業務。 D、前車與后車必需保持一定的距離.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春天來了,姚紫嫣紅的桃花開滿了山坡。 B、他每天總是滔滔不絕地勤奮學習。
C、街上的行人川流不息,都忙著購買年貨。 D、班長精神矍鑠地走上講臺發表演講。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2分)
A、通過這次活動,使同學們增長了見識。
B、小紅把教室的桌椅擦得千干掙凈、整整齊齊。
C、能否考出好成績,努力學習是關鍵。
D、我通過讀《昆蟲記》這本書,了解了生物界種種奇妙的現象。
5.校園里總可以看到部分不夠自覺的同學亂扔食品包裝袋、廢紙、吃剩的食品等垃圾的現象,嚴重影響校園的衛生環境。作為學校學生會的一員,請你為此設計一條公益廣告(不要用“禁止”等類似詞語)(不超過15個字)。(2分)
“怎么啦,小強盔?”他用手敲著桌子,迎面對我說。“現在我不養你了,‘讓外祖母養你吧!”
“讓我養我魷養,”外祖母說,“你以為這是個什么了不起的難題嗎?”
“那你就養好了!”外祖父大叫一聲,但是馬上又安靜下來,對我解釋道:
“我和她完全各過各的了,如今我們樣樣都是分開的……”
上面這段文字是從小說《童年》中選出來的。作者是,國
的文學家.這是他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還有兩部分別是和
《我的大學》。作品中“我”就是主人公。
(1)探險是一項很具挑戰性的活動,從古至今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都與探險有關。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險家上天入地,走南闖北打開了一扇扇緊閉的門窗,讓我們知道了借界上的許多秘密。鄭和、徐霞客、玄獎、哥倫布、馬可•波羅、麥哲倫等都是中外聞名的探險家。請你從上面所列的探險家中選出一位按要求向大家作簡單介紹。
(2)班上開展“中學生與探險”這一話題的辮論,作為反方代表,你怎樣反駁正方的觀點。正方代表說:探險是一項富有刺激性、挑戰性的活動。它能向人證明生命的價值,使人活得更有意義。讓人回歸自然,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學會并掌握生存的本領,體會玲外旅行的樂趣。(2分)
8.背誦默寫填空。(每空1分,共6分)
(3)未至,道渴而死。,化為鄧林。
(5)在岑參的《逢入京使》一詩中,表現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的句子是: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題,(12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津中,一桌、一持、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項,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吃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鳴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稍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會賓客大宴會:(2)滿坐寂然坐:
(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間:(4)既而兒醒,大啼既而:
11.文中首段能表現賓客們對表演者向往之情的句子是:
。“賓客無不變色離席”一句,從
等方面來寫賓客們猶如親臨火災現場。(2分)
12.對上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俄而”是表現時間的詞語,具有銜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第三段文字對聲音的描寫的順序是由大到小,由疏到密。
C、第四段文字用五個“百千”極力渲染火場的聲音,來表現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D、這篇文章多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制造緊張的氣氛。
13.聯系全文談談“善”字在文中的作用。(2分)
(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4-一一16題。(10分)
他們排成一長串,沉雙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干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還是“烏金墨玉”?我常常看見順城街煤棧的白墻上,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它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率料。它們把前腳一屈,*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的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的走,慢慢的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就很難看。
路駝秋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當、當、當哺地響。
“為什么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廠駱駝很怕狼,因為狠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帶上鈴鐺,狠聽見鈴檔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從胃里反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么?駱駝也脫掉它的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路駝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14.劃線句“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在文段結構中起什么作用?(2分)
15.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段所寫幾個有趣的事(最少寫兩件)。這些事情當中你認為最有趣的是哪一件,為什么?(5分)
16.你怎樣理解“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句話?(3分)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7-20題。(10分)
①在教育子女方面,美國和中國有很大的差別。1976年我搬進新家不久,有一天門鈴響了,我打開門,一個瘦小的大約十二三歲的男孩站在門前,他先禮貌地問候,再自我介紹他的名字叫亨利,指著我家斜對面那棟房子,告訴我那是他家,然后問我:“你家的草地要剪嗎?”
②我看了一眼長高了的草坪,說:“要呀!”他就問:“我可以幫你剪草嗎?”我注視著他那瘦小的身材,很難相信他能夠剪這前院、后院面積頗大的草坪。既然他是主動來要求,我怎么能說“不”呢,我點點頭說:“好呀!”
③于是他進一步問我:“用你家的剪草機還是用我家的?”我問:“有什么區別嗎?”
他說:“用我家的剪草機8塊錢,用你家的6塊錢。”我說:“用你家好了,我給你10塊錢。”
④他很高興地回家去推來剪草機開始在前院工作,瘦小的身影推著笨重的機器推來又推去,可是剪得相當整齊,不比大人剪得差。過了一陣子,機器聲音停了,他來告訴我,他要回家去洗個澡,吃點飯東西,等一會再來剪后院,并且說等他爸下班,會來幫他剪邊。
⑤完成了全部工作后他又來按門鈴,我付了他10塊錢以后,好奇地問他:“你剪草的錢做什么用?”他說:“上個星期我過生日,爸爸送我半輛自行車,我要賺另一半的錢。如果下個里期再讓我給你剪草,我就可以去買了。”知其如此,我當然要成人之美了。
⑥從那以后,我家的草地就歸他剪了。慢慢地,我們附近幾家的草地都包給亨利去剪了,直到幾年后他們搬家為止。亨利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會計師,屬于高收入階層,他們送亨利半輛自行車做生日禮物,讓他自己去賺另一半,以這個動機促使亨利找工作,父親協助兒子完成工作,是具有教育意義的。
⑦又過了幾年,有一天亨利的母親到冰激凌店來,一邊吃一邊談起他兒子,亨利已經念完大學進入法律學校,將來也要做律師了。提起當年小亨利來到我家剪草的舊事,她感謝我給了亨利第一次工作的機會,我說:“亨利很幸運,有你們這么好的父母,送給他半輛自行車而不是一輛。”
17.小亨利的父親送給他的生日禮物是什么?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3分)
18.選文第⑥段特意交代了“亨利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會計師,屬于高收入階層”,其用意是什么?(2分)
19.選文第⑦段“我”為什么說“亨利很幸運”?(2分)
20.看完文段,你對第①段中“在教育子女方面,美國和中國有很大的差別”一句有何感想?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三)閱讀下面文段,完成21-25題。(12分)
①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②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后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爭取民主!
④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穎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⑤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⑦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⑧在李會仆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兇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寫特務,慷慨淋漓,并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⑨他“說”了。說得痛快,動衣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襄天地!
⑩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奮仆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11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肺,長須Ust。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12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21.給選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3分)
(1)選文可分為兩層,請用“‖”在下面的序號中標示出來。
22.第②段“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這”指代什么?為什么說情況迥乎不同,一反既往?(3分)
23.請在選文中找出穿插的人物形象描寫的句子,并說說它的作用。(2分)
24.最后幾段,幾乎是一句話一段,能不能合為一段,為什么?(2分)
25.對于是先言后行,還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請談談你的看法。(2分)
26.山野里的第一朵迎春花開了,留下了你采擷和追求的腳印;園子里的第一陣果香飄來了,留下了你收獲和思考的腳印;混濁的小河邊,留下了你畏縮和退卻的腳印;泥濘的黃土路上,留下了你排掃與前進的腳印;校園里的小徑上,留下了你勤奮與成功的腳印……
開拓不止,路才無盡。身后是腳印,前方是太陽,不必排祠顧盼,只須努力向前行!請以“我留下了的腳印”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根據自己的理解補全題目,然后做題。
4、書寫規范、工整,有錯別字要適當扣分,三個扣1分,重復不計,限量4分之內。
1.竊讀記答案《文言文點擊》
1汗涔涔挨蹭眾目睽睽貪婪
5(抄文章內容)原因:又累又餓
7下雨時,裝作躲雨,自己就有充分的理由在書店看書
8不能,因為這是由淺到深的順序,符合人們認識的規律
9(1)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的躺在書架上,專侯我的光臨
四平八穩形象地表現出我見到此書沒有被賣出去時的激動心情,仿佛感到書也和我心有靈犀,欣悅之情躍然紙上。
(2)我接過書羞得不知應當如何去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的走開了。
若無其事寫出店員充分理解我此時的心情,避免了我的尷尬,也說明他經常幫助像我這樣的貧困讀者,已習以為常。
10因為“竊”是偷偷地意思,而課文正以“竊讀”為敘事線索,著重描寫了作者“竊讀”的心理活動,而“竊讀”這二字更反映出了袋中空空的作者為了強烈的求知欲不得不去偷偷的讀書,即只看不買,所以題目極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舟尾橫臥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技亦靈怪矣哉!譯文:[編輯本段]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都按照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他)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游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顆米粒。中間高起并敞開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
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青色顏料涂在刻著字的凹處。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
蘇東坡、黃魯直(黃庭堅)一起看一幅書畫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卷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
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左端,右手指著書畫卷,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夫。
在右邊的人扎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腳趾,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夫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按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八扇窗戶;刻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
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注釋 1奇巧人: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藝的人。奇巧,特殊的技巧。
2以:介詞,用。 3徑寸:直徑一寸。
用來形容物體的細小。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
這里指雕刻。 5器皿:盛東西的日常用具。
8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全都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每樣事物具有(每樣事物的)神情姿態。罔,無,沒有。
因:順著,就著。象,模仿,這里指雕刻。
11蓋大蘇泛赤壁云: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大蘇,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宋代眉山(現在四川省眉山縣)人,著名文學家。
人們稱他和他的弟弟蘇轍為“大蘇”“小蘇”。泛:泛舟,蘇軾曾游赤壁,寫過《赤壁賦》《后赤壁賦》。
赤壁:蘇軾游的赤壁在黃州(現在湖北黃岡)城外的赤壁磯,而東漢赤壁之戰的赤壁,一般認為在現在湖北嘉魚東北,云,句尾語助詞。 12八分有奇(ji):八分多一點兒。
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13高可二黍許:大約有二個黃米粒那樣高。可,大約。
許,上下,左右。 14軒敞:寬敞、明亮。
15箬篷: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 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后赤壁賦》里的文句。
17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里的文句。徐:緩緩。
興:起 18石青糝之:用青綠色顏料涂在刻的字上。 19峨冠而多髯者:戴著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須的人。
峨冠,高高的帽子。髯,兩腮的胡須。
小時了了( xiǎo shí liǎo liǎo)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家語第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于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余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守門人通報后,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后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后,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上去以后,一起坐到了座位上。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后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后非常窘迫。
后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故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里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贊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后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后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里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里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系”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系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1.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的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通報。 2.既:已經。3.奕世:累世。4.了了:明白,聰明。5.踧踖:局促不安。
管寧割席》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學在學習的時候沒有把握其重點中心內容.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管寧割席閱讀答案”,同學們動手完成下.如果想快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還需要在反復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哦.《管寧割席》節選管寧、華歆(xīn)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釋]席:坐具、坐墊.軒冕:軒,大馬車;冕,大禮帽.管寧割席閱讀答案(一) 1,給加點的字、詞注音.華歆擲軒冕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__________(2)管揮鋤與瓦石不異.____________(3)又嘗同席讀書.____________(4)有乘軒冕過門者._____________ 3,翻譯句子.(1)華捉而擲去之.(2)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4,“管寧割席”可以看出管寧是怎樣一個人?管寧割席閱讀答案 2,(1)共同(2)沒有差別(3)曾經(4)······的人 3,(1)華歆拿起來又扔掉了金子.(2)管寧讀書和原來一樣,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 4,是一個淡泊名利,不事權貴、非常清高的一個人.管寧割席閱讀答案(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A.又"嘗"同席:B.寧讀如"故": 2.用“/”給文中畫線文字斷句.(不要求加標點符號)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 3.翻譯“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句.管寧割席閱讀答案 1、a:曾經 b:先前 2、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 3、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以上是我整理的管寧割席閱讀答案,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旨在讓同學們更好的把握《管寧割席》這篇文章的重點內容,并有所啟發和收獲.。
這是一本八年級《現代文品讀文言文點擊》答案,由于吳淞找不到,所以上網打聽一下。
文言文點擊答案--------------------------------------------------------------------------------1祖父和我第一題:1螞zha 2jiu菜(第三聲) 3谷穗sui第四聲 4倭瓜wo第一聲 5蚌殼bang第四聲 6閃爍shuo第四聲 7絨毛 8菜籽 9鋤頭 10玩膩 11戴草帽 12遮在臉上第二題:(1)瓢piao第二聲瓢蟲漂piao第四聲漂亮飄piao第一聲飄蕩(2)栽zai第一聲栽培載zai第四聲裝載裁cai第二聲裁兵(3)拔ba第二聲拔河撥bo第一聲撥付跋ba第二聲跋涉。第三題:水汪汪亮晶晶慢吞吞紅彤彤輕盈盈選擇兩個疊詞是:慢吞吞紅彤彤造句1:小明做事總是慢吞吞的,整天要被老師留下。
造句2:果園里剛摘下的新鮮蘋果紅彤彤的,看上去很美味。第四題:我沒做第五題:詞語:新鮮漂亮、健康、自由、隨意。
依據: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一直到)……,都是自由的。(把課文里的這段抄一遍)第六題:這個人物給我的印象是樂觀、慈愛、勤勞、耐心、寬容。
第七題:也沒做第八題:選c。這段文字主要用了擬人手法。
這樣能描寫花園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活得,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要怎么樣就怎么樣。其他都沒做中考文言文點擊答案--------------------------------------------------------------------------------七年級上現代文品讀,文言文點擊第二單元課外閱讀中的第二篇《閘(節選)》的答案2011文言文點擊答案--------------------------------------------------------------------------------1(1)縈(2)竭 2C 3小河是故鄉的象征,寄托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4D 5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季河水充沛、漲潮時河水沖刷點的情狀。應該是這樣吧?現代文品讀.文言文內容理解 1本文以時空順序描寫白洋潮的全過程,表現時空變化的詞語有潮稍近、潮漸近、潮再近、潮到塘、旋卷而右等。
2文中第一段說三江“實無潮看”,其目的是強調了潮的不好看,為后文作者看到洶涌的潮水激動的心情做鋪墊。 3本文不僅對白洋潮展開了充分的正面描寫,而且還作了側面描寫,試舉兩例。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②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4從全文看,末段的作用是什么?①點明白洋潮的大②對白洋潮的潮水的大表示疑惑愚公移山文言文答案--------------------------------------------------------------------------------謝謝啦不過晚了點蝙蝠文言文答案--------------------------------------------------------------------------------一、文學常識《白洋潮》選自__明末清初(朝代)文學家張岱__(人名)所著《陶庵夢憶_》一書。二、詞語解釋 1、顏始定(才) 2、世陪踵只至(腳后跟) 3、盡力一礴(撞擊) 4、歲歲如之(年) 5、故事,三江看潮(舊例,舊俗) 6、公問其故(原因) 7、余遄往(急速) 8、蹴起如百萬雪獅(蹦跳) 9、看者辟易(驚退) 10、擘翼(張開翅膀拍水飛迸) 11、鏃鏃(同“簇簇”,攢聚之貌) 12、漱激(沖刷激蕩) 13、喧傳(哄傳) 14、旋卷而右(很快)(連詞)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內容。
1、看之驚眩(代詞,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旋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2、歲歲如之(指示代詞,這樣,這里指代暗漲潮的現象:三江看潮,實無潮看。
午后喧傳曰:“今年暗漲潮。”) 3、怒雷鞭之(代詞,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百萬雪獅) 4、則颶風逼之(代詞,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白洋潮)四、課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本文描繪了作者與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漲潮時得浩浩蕩蕩、氣勢宏偉的景觀。
2、本文是如何從正面和側面描寫白洋潮的?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正面描潮水的特點,逐步推進,從遠及近,用墨越來越濃,形容越來越密。側面描寫觀潮者的反應:坐立不安、心驚膽戰。
作者這樣寫,襯托了白洋潮的聲勢巨大,讓人恐懼,突出潮水的威力無比,頗有***。 3、找出本文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句子。
①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②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③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4、“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句中的“雪獅”為什么不能改作“雄師”?因為“雪獅”不僅寫出潮水的聲威氣勢,還顯示其潔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師”只能寫出潮水的聲勢,但無法顯示其色彩。
5、如何理解“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的作用?以疑問句結尾語氣比較強烈,內容與開頭的“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形成對比,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白洋潮的壯美的贊嘆之情,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引人探索原因。 6《白洋潮》篇幅短小,章法嚴謹。
文章的主體描寫白洋潮的壯觀景象,作者采用由遠及近的空間順序,寫得次第井然。文中先以“立塘上”作觀察點,以一“見”字統領下文描寫的內容,然后啟開鏡頭,調整焦距,分攝了以下六個畫面:“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是遠景;“稍近,則穩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是一組中景;“漸近,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后先”是第二組中景;“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是近景;“潮至塘,盡力—礴,才擊射濺數丈,著面皆濕”是一組特寫;“旋卷而。
1.根據文意為文中空白處選擇恰當的詞語,將它們的字母依次寫在括號內.() A.幽靜 B.堅持不懈 C平靜 D.信心十足 2.本文的記敘順序是__________ 3.本文所寫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③段具體寫了“我”的變化,這些變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兩個詞語概括作答) 5.結合文意,解釋兩個“特殊”的含義.第②段中加點的“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段中加點的“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第②段中畫橫線的語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答:修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第④段中加點的“總是”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說說第⑥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的含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A、C、B、D.2、順敘.3、我不敢在家練琴,找到了可以練琴的小樹林.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4、自信,刻苦.5、第②段中加點的“特殊”:這里指在我沮喪和灰心時,盡管耳聾卻愿意聽我拉琴,給我勇氣.第⑦段加點的“特殊”:這里指為給我鼓勵而不聾裝聾,使我堅持練琴,終于成材.6、修辭方法:比喻.作用:將老人的話比作詩,生動形象地寫出老人的話入耳動聽,意味深長,喚起了我的自信,給了我美好的感受.(答對第一問給1分,答對第二問給2分).7、“總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這里是說老人每天都來看我拉琴,從不間斷,表現了老人對我發自內心的關愛和殷切期望.8、我感受到老人演奏的音樂是那么美妙動昕,這樂曲回蕩在小樹林,打動了我的心.。
1.文言文虛詞用法下列加點字“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1
選D。
順便介紹15種虛詞的用法: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代人,作賓語。)?使之然也。
(《勸學》,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
(《師說》,代事理,作賓語。)(二)指示代詞,表近指。
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
(《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赤壁之戰》)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四)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隆中對》)(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如: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毛遂自薦》)二、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一)第三人稱代詞。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廉頗藺相如列傳》)(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褒禪山記》)(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如: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戰》)(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
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例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三、而 1。
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二)表示遞進關系。
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四)表示轉折關系。
可譯為"但是""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勸學》)(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
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四、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
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則與斗卮酒。(《鴻門宴》)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文章到此結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文中加點詞一和第5段中加點詞它在文中指的是的問題解決了您的問題,那么我們由衷的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