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區投放材料1、繪畫材料:顏料、油畫棒、雙頭筆、簽字筆、水彩筆、排筆、蠟筆、毛筆等。2、輔助工具:膠水、固體膠、雙面膠、透明膠、乳膠、剪刀、花邊剪、白乳膠、打孔器、橡皮筋等。3、輔助材料:橡皮泥、紙盒、紙盤、紙杯、布頭、毛線、繩子、包裝袋、一次性杯子、毛根、膠卷、扣子、蓋子、各類豆子、花生、牙刷等。
生活就是教育,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從生活經驗中產生的.。幼兒園生活區是幼兒日常生活的縮影,最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旨在培養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在生活區的學習視為幼兒經驗生長的動態過程和途徑,通過經驗改造來體現幼兒的成長和發展。
生活區投放材料
1、繪畫材料:顏料、油畫棒、雙頭筆、簽字筆、水彩筆、排筆、蠟筆、毛筆等。
2、輔助工具:膠水、固體膠、雙面膠、透明膠、乳膠、剪刀、花邊剪、白乳膠、打孔器、橡皮筋等。
3、輔助材料:橡皮泥、紙盒、紙盤、紙杯、布頭、毛線、繩子、包裝袋、一次性杯子、毛根、膠卷、扣子、蓋子、各類豆子、花生、牙刷等。
生活區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學習最輕松、最愉快的地方,我們可以從幼兒的興趣及自身的需求出發選擇活動內容,讓幼兒借助操作擺弄,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探究、操練、驗證,從而使得幼兒在輕松、自主的良好環境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理能力,對促進幼兒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除了每天擦擦小椅子之外,班級的生活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幼兒可以在游戲中,在一定的情境下,運用生活經驗富有興趣的加入生活區的各項游戲。孩子都是由惰性的,怎么樣能使幼兒想去、想做、樂做,這與活動區域的環境創設是分不開的。在班級中,嘗試運用再現家庭的模式,運用生活中的實物、富有情感的、立體的方式引導幼兒參與其中。一學期的觀察中,生活區已經成為幼兒最喜愛進入的區域,從剛開始的溫馨--凌亂--溫馨、美觀、富有創意,這樣的過程與環境分不開。
生活區創設的價值正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孩子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核心"。一部分家庭中的老人和父母對幼兒過度愛護,使他們成了溫室里的花朵。一些看似體現"愛"的行為,實際上已無意間剝奪了幼兒自己動手的機會,使他們對成人產生了依賴感,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幼兒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
他山之玉:
幼兒園大班區域材料的投放
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區域活動的開展正是迎合了幼兒發展的需要,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進入活動區,大膽而真實地表現自己。
幼兒在這一個開放學習的環境中,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進程,逐步形成學習的積極態度,積累學習的經驗和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而活動材料是幼兒探索和學習的橋梁。活動發展的目標、內容都蘊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中,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調配,結合主題的進度、孩子的需要等等合理地投放材料。
大班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態度,總是愛提問,渴望得到科學的答案,并且能尋找周圍所不熟悉的因果關系。
首先,針對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在區域環境創設中也突現著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探究性。讓區域材料能激發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一種探索途徑。如:我們在益智發現區投放了“磁鐵能吸誰”,讓幼兒自己通過操作,自己去發現磁鐵能吸什么物體,不能吸什么物體;自己去探索為什么有的會被吸住,有的不會被吸住。他們還提出一些老師沒有提供的材料會不會被吸住,這時,我的任務不是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引導他們:你去把那些材料找來試一試就知道啦。孩子們一聽,都自己動手操作了,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決問題。
其次,大班的孩子思維敏捷,愛學好問,動手能力強,有極強的求知欲望。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提供的材料上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廢舊的物品及原材料。如我們班級的“智力大沖浪”中的“動手小制作”中,我們給幼兒提供了以下一些材料:各種包裝盒、易拉罐、光盤、塑料瓶等廢舊物品做主要材料,還提供了各種彩紙、皺紙;毛線、絲線、絲帶等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幼兒還可自由選用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我們還提供了一些教師做好的一些半成品及成品樓房、汽車等等。孩子在操作時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再次加工、創作,作成了各種各樣的高樓大廈、儲蓄罐、筆筒……促進了幼兒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幼兒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勵幼兒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可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于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再次,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樣性、層次性、挑戰性。
材料的提供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及發展水平能力,適時提供相應的材料。例如在饞嘴棒棒糖中,最開始我投放了各種顏色、材質的紙張,絲帶,毛線,廢舊紐扣,珠子,各種豆類等等,游戲剛開始,孩子對這些材料都很感興趣,每一種都想去嘗試,于是常常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后來我在每次游戲時只提供一種材質類型的材料,等幼兒基本都掌握了再換另一種材料,這樣一來孩子們每次都能認真地、仔細的制作棒棒,每一種制作方法都能掌握得很好。待所有幼兒都掌握后,我們在根據幼兒情況提供多種材料與活動中,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我們還提供各種紙張讓幼兒自己設計棒棒糖的形狀、大小,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材料的動態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如教師發現前階段備受幼兒喜愛的語言區無人問津了,通過對幼兒區域活動的觀察和了解,發現語言區域里的圖書因投放時間長,造成破損嚴重和內容陳舊。于是,教師動員幼兒把家里的新圖書帶到幼兒園一起分享。同時,根據近期課程有目的地投放一些用于幼兒查閱資料的科技書籍。果然,語言區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非凡,孩子們相互講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紹自己的新書,并時常光顧新到的科技書籍。材料的動態性還體現在各年齡段及平行班之間的互動上,各班教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況,做到材料的互補,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活動提供服務。
最后,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區域活動材料。家長資源是不可多得的資源,我們區域活動所需的多種材料(紙盒、塑料瓶、鈕扣、毛線等廢舊物品)很多是家長多提供的。我們要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區域活動中,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在實踐當中得出的有關大班區域材料投放的一些經驗。要真正做到合理性地投放區域活動材料,發揮材料最大的教育功能,還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把握年齡特點,拓展幼兒興趣
在班級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并讓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意愿決定玩什么、和誰玩、怎么玩、用什么玩,從而積極地與同伴、材料互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及活動的持久性與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有著直接的聯系。為使材料具有教育價值,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教師應提供能夠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兒興趣的材料,讓材料與幼兒積極“對話”。這也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本班幼兒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考慮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與學習興趣。只有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才會變得積極主動。
二、明確材料蘊涵,凸顯教育價值
首先,應凸顯活動材料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明確什么樣的材料可以引發什么樣的活動,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這就是說,活動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須與具體目標相聯系,并能保證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其次,在材料的旁邊應放置圖書和其他資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時附上圖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兒在真實物體和圖片、圖畫以及與材料有關的故事之間建立聯系,從而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探索與學習資源。如在區域中提供簡單的操作圖,或將幼兒活動材料的相關畫頁張貼在墻壁上,都能增加幼兒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從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動。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強調某個學習領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為突出某個學習領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學區提供有趣的、能激發幼兒探索欲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鏡、會變的顏色、磁鐵、沙漏、天平、奇妙的轉盤等;在“生活區”添置剪刀、針線等多種生活、勞動工具,讓幼兒學習穿針、縫線等基本生活實用技能。
三、提供組合材料,創新操作方式
教師應能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對材料進行優化組合,通過資源共享、設置情境、分層呈現等各種方法使材料實現物盡所用。對幼兒來說,只有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因此教師在調整材料時不必匆忙撤換材料,而應對材料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