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主機推薦PS4 Pro。性能好,功能強大,十分不錯。
“我變大了,也變強了”可以說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在向“Pro”級別進化中,索尼也很簡單粗暴的直接給PS4的雙層堆疊又加了一層,就從機體體型來說兩者差別不大,只是規格由275*53*305mm膨脹到了295*55*327mm。
當然“Biger than Biger”為的是帶來更為豐厚的配置,2.1GHz的x86-64AMD“Jaguar”8核處理器,4.20 TFLOPS,AMD Radeon Based Graphics Engine GPU都成為PS4 Pro在硬件上打好基礎的關鍵。
而且在傳統的GDDR5 8GB內存外,索尼還為PS4 Pro備下了一顆低速1G DDR3內存。當PS4 Pro從前臺程序切換到游戲時,系統會將這個前臺程序遷移至低速內存中保證運行,而在此之前,前臺程序將會直接占用機體內存,所以新增的低速內存變相的提高了游戲可用內存。
在PS4 Pro中,之前使用的觸摸式電源開關以及退盤按鍵全部改為了實體按鍵,看來即使在PS4后期解決了靜電退盤問題,索尼這次還是選用了更穩妥的方案。不過隱藏的吸入式光驅還是得到了保留,只需將碟片輕推入電源開關上方的夾縫中,PS4 Pro就可以自動吸入光盤。
PS4 Pro在機身后部的接口配置上相較PS4多搭載了一枚USB接口,算上前置的兩枚,總共搭載了3枚USB 3.1接口,這可以滿足有線手柄、VR頭盔以及多種外接設備的同時接入。不過之前PS4搭載的是一枚HDMI 1.4接口,在PS4 Pro中這枚HDMI接口升級到了 2.0規格。
當然使用之前的線材也可以完成4K信號傳輸,但要注意的是只能通過單線直連。在我們的使用中,即使用支持4K規格的分屏器進行連接,PS4 Pro與電視之間也只能實現1080P的信號傳輸。
而隨PS4 Pro一同登場的新款Dualshock 4原裝手柄也得到了升級,整體外觀相較之前幾乎沒有任何區別,但觸摸板新增了呼吸燈透視,從而可以更為直觀的觀察到手柄前方燈效的變化。之前因為手感生硬而被吐槽的L1/R1鍵也得到了升級,按壓手感更為柔和,饋力也非常順滑。
游戲主機給大家推薦下面兩款,這兩款質量比較好,而且性價比也比較高。
1、微軟Xbox One
這是微軟的第三代家用主機,最初的目標是代表未來的家庭娛樂一體化方向。雖然Xbox One上的獨占大作的匱乏始終都是網友們詬病的地方,但這款主機依然有許多優點。微軟提供了主機平臺上的最佳多人游戲體驗,所以喜歡在線與其他好友聯網游戲的玩家適合考慮Xbox one。
在獨占大作方面Xbox One明顯不及PS4和Switch。世代間期升級產品Xbox One X號稱史上硬件性能最強的主機,提供的游戲體驗也超過其他競爭對手。《絕地求生:大逃殺》、《盜賊之海》、《極限競速7》等游戲也都能提供一流的多人游戲體驗。
微軟一直在努力為玩家帶來更好的體驗,目前3A大作的售價直沖云霄,微軟給玩家們的最新福利——Xbox游戲通行證則解決了玩家們的最大難題。Xbox游戲通行證是類似會員制的訂閱服務,訂閱用戶可以免費玩到大量Xbox One獨占游戲,包括最新上線的3A大作。雖然Xbox游戲通行證剛剛上線不久,但已經收錄了許多高品質大作,包括《戰爭機器4》《光環戰爭2》和前不久新發售的《盜賊之海》。
在銷量和獨占內容數量上,微軟在“主機大戰”中正處于下風,但這并不意味著Xbox One沒有未來。
2、任天堂Switch
任天堂是游戲業界30年的老品牌,經歷過起起落落(主要是起),現在再次證明了他們跳出思維怪圈、發揮天才創意的能力。Switch是他們的最新產品,融合了家用主機和便攜掌機的設計。
Switch的設計模糊了家用機游戲和掌機游戲的界線,雖然硬件性能不如其他兩家競爭對手,但照樣可以將自家的頂梁柱品牌和吉祥物以HD高清畫面呈現,例如《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超級馬里奧:奧德賽》《噴射戰士2》等。
雖然從歷史上看,任天堂的游戲主要是全年齡兒童向的作品,但從Switch開始,也有更多不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群體的游戲,例如《上古卷軸5:天際》《毀滅戰士4》《德軍總部2》等等
要說缺點,Switch上線已經一年多,但在線聯網功能始終沒有什么進步。eShop作為數字版游戲在線發行平臺自然積累了大量優質作品,但卻沒有給玩家提供任何社交元素,沒有好友列表,沒有玩家群組。而且任天堂似乎也并沒有這方面的計劃。所以Switch主機比較適合單機玩家或小范圍聚會型玩家。
當然,與任天堂前幾代主機相比,Switch的受眾已經拓寬了許多,再加上大量第三方游戲廠商的支持,讓Switch的未來充滿希望。無論是在客廳里休閑,還是在路上隨時拿出來玩,Switch能同時滿足休閑玩家和硬核玩家的需求。
電腦主機由哪些基本部件組成,各種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顯示器,主板,內存,硬盤,CPU,顯卡,光驅,軟驅,機箱電源,鍵盤,鼠標
詳細點說就是:
1硬件系統:
電腦的硬件系統由輸入設備、主機和輸出設備組成。外部信息經輸入設備輸入主機,由主機分析、加工、處理,再經輸出設備輸出。
#1輸入輸出設備:
電腦只能識別二進制數字電信號,而人們習慣于接受圖文聲像信號。輸入輸出設備起著信號轉換和傳輸的作用。
我們常用鍵盤輸入文字,用麥克風輸入聲音,用數碼像機、掃描儀和攝影機輸入圖像。
常用輸出設備有顯示器、打印機和喇叭。
#1主板:
也稱主機板,是安裝在主機機箱內的一塊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有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
主板上安裝有控制芯片組、BIOS芯片和各種輸入輸出接口、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接口、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及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
CPU、內存條插接在主板的相應插槽(座)中,驅動器、電源等硬件連接在主板上。
主板上的接口擴充插槽用于插接各種接口卡,這些接口卡擴展了電腦的功能。常見接口卡有顯示卡、聲卡等。
#1 CPU:
CPU(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核心,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和速度主要取決于CPU。
通常用位長和主頻評價CPU的能力和速度,如PⅡ300 CPU能處理位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主頻為300MHz。
#1系統總線:
系統總線是連接擴充插槽的信息通路。
ISA和PCI總線是目前PC機常用系統總線,主板上相應有ISA和PCI插槽。
#1輸入輸出接口:
簡稱I/O接口,是連接主板與輸入輸出設備的界面。主機后側的串口、并口、鍵盤接口、PS/2接口、USB接口以及主機內部的硬盤、軟驅接口都是輸入輸出接口。
#1串行通訊接口(RS-232-C):
簡稱串行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準接口。現在的電腦至少有兩個串行口COM1和COM2。
#1并行通訊接口:
簡稱并行口,是電腦與其它設備傳送信息的一種標準接口,這種接口將8位數據位同時并行傳送,并行口數據傳送速度較串行口快,但傳送距離較短。
并行口使用25孔D形連接器,常用于連接打印機。
#1 EIDE接口:
也稱為擴展IDE接口,主板上連接EIDE設備的接口。常見EIDE設備有硬盤和光驅。目前較新的接口標準還有Ultra DMA/33、Ultra DMA/66。
#1 AGP:
即“加速圖形端口”,是Intel公司在1996年7月提出的顯示卡接口標準,通過主板上的AGP插槽連接AGP顯示卡。PCI總線的傳輸速度只能達到132MB/s,而AGP端口則能達到528MB/s,傳輸速度四倍于前者。
AGP技術使圖形顯示(特別是3D圖形)的性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使PC機在圖形處理技術上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1光盤驅動器:
讀取光盤信息的設備。是多媒體電腦不可缺少的硬件配置。
光盤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保存時間長,適宜保存大量的數據,如聲音、圖像、動畫、視頻信息、電影等多媒體信息。
光盤驅動器有三種,CD-ROM、CD-R和MO,CD-ROM是只讀光盤驅動器;CD-R只能寫入一次,以后不能改寫;MO是可寫、可讀光盤驅動器。
#1內存儲器:
簡稱內存,用于存放當前待處理的信息和常用信息的半導體芯片。容量不大,但存取迅速。
內存包括RAM、ROM和Cache。
#1 RAM:
RAM(隨機存取存儲器)是電腦的主存儲器,人們習慣將RAM稱為內存。RAM的最大特點是關機或斷電數據便會丟失。
內存越大的電腦,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量越大。
我們用刷新時間評價RAM的性能,單位為ns(納秒),刷新時間越小存取速度越快。
586電腦常用RAM有EDO RAM和SDRAM,存儲器芯片安裝在手指寬的條形電路板上,稱之為內存條。內存條安裝在主板上的內存條插槽中。
按內存條與主板的連接方式有30線、72線和168線之分。
目前裝機常用168線、刷新時間為10ns、容量為32M(或64M)的SDRAM內存條。
#1 Cache:
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是位于CPU與主內存間的一種容量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儲器。
由于CPU的速度遠高于主內存,CPU直接從內存中存取數據要等待一定時間周期,Cache中保存著CPU剛用過或循環使用的一部分數據,當CPU再次使用該部分數據時可從Cache中直接調用,這樣就減少了CPU的等待時間,提高了系統的效率。
Cache又分為一級Cache(L1 Cache)和二級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L2 Cache一般是焊在主板上,常見主板上焊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1 ROM:
ROM(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存儲計算機指令和數據的半導體芯片,但只能從其中讀出數據而不能寫入數據,關機或斷電后ROM的數據不會丟失。
生產廠商把一些重要的不允許用戶更改的信息和程序存放在ROM中,例如存放在主板和顯示卡ROM中的BIOS程序。
#1 BIOS:
BIOS是一個程序,即微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對電腦的硬件進行管理。
BIOS程序是電腦開機運行的第一個程序。開機后BIOS程序首先檢測硬件,對系統進行初始化,然后啟動驅動器,讀入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將系統控制權交給磁盤引導記錄,由引導記錄完成系統的啟動。電腦運行時,BIOS還配合操作系統和軟件對硬件進行操作。
BIOS程序存放在主機板上的ROM BIOS芯片中。當前586主板大多使用Flash ROM存儲BIOS程序,Flash ROM中的程序(數據)可以通過運行程序更新。
#1 CMOS:
CMOS是主板上一塊可讀寫的RAM芯片,用于保存當前系統的硬件配置信息和用戶設定的某些參數。CMOS RAM由主板上的電池供電,即使系統掉電信息也不會丟失。對CMOS中各項參數的設定和更新需要運行專門的設置程序,開機時通過特定的按鍵(一般是Del鍵)就可進入BIOS設置程序,對CMOS進行設置。CMOS設置習慣上也被叫做BIOS設置。
#1顯示卡:
又稱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接口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符、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
顯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
#1聲卡:
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接口卡。
聲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激光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字信號交給電腦處理,并以文件形式存盤,還可以把數字信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聲卡尾部的接口從機箱后側伸出,上面有連接麥克風、音箱、游戲桿和MIDI設備的接口。
#1視頻捕獲卡:
用于捕獲從電視天線、錄像機、影碟機等輸入的動態或靜態視頻影像的接口卡,是多媒體制作的重要工具。高級的視頻捕獲卡還能在捕獲影像的同時進行MPEG壓縮,制作VCD。
#1中斷:
中斷是計算機處理特殊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在計算機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出現某個特殊情況(或稱為“事件”)時,暫時中止現行程序,轉去執行這一事件的程序,處理完畢之后再回到原來程序的中斷點繼續執行的整個過程叫做中斷。
#1 IRQ:
即“中斷請求”,是其它設備發出的請求計算機響應的信號。計算機將根據IRQ的級別和優先程度決定何時發生響應。原則上每個設備有自身的唯一的中斷請求通道,即IRQ值(又叫IRQ號),如果兩個硬件設備使用同一個中斷通道,必定會發生IRQ沖突。
#1 DMA:
即“直接內存訪問”,是計算機內的一種數據傳輸操作。整個數據傳輸操作過程在“DMA控制器”控制下進行,不通過CPU。數據傳輸過程中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和結束時作一點處理。DMA技術使計算機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
DMA傳輸通過DMA通道進行,如軟驅、聲卡均占用DMA通道傳輸數據。兩個設備不能同時用同一DMA通道傳輸數據,否則會發生DMA沖突。
#1主頻與外頻:
主頻指CPU內核工作時鐘頻率。外頻指CPU與外部(主板芯片組)交換數據、指令的工作時鐘頻率。
系統時鐘就是CPU的“外頻”,我們將系統時鐘按規定比例倍頻后所得到的時鐘信號作為CPU的內核工作時鐘(主頻)。例如某電腦使用Pentium 233 CPU,那么這臺電腦的外頻是66MHz,而它的主頻則是(66×3.5)=233MHz。
系統時鐘(外頻)是電腦系統的基本時鐘,電腦中各分系統中所有不同頻率的時鐘都與系統時鐘相關聯。如當前100 MHz外頻系統中,系統內存工作于100 MHz(或66MHz),L2 Cache工作于100 MHz,PCI工作于33MHz,AGP工作于66MHz。可以看出,上述頻率都與外頻有一定的比例關系。
提高系統時鐘(外頻)可以提高整個電腦的性能,但提高外頻必然將改變其它各分系統時鐘頻率,影響各分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這一點對CPU超外頻運行時應該加以充分重視。
#1 DVD:
即數字通用光盤。DVD光驅指讀取DVD光盤的設備。DVD盤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于CD-ROM光盤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鐘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DVD盤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
目前的DVD光驅多采用EIDE接口,能像CD-ROM光驅一樣連接到IDE1或IDE2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