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動態的景物有河豚、鴨子,靜態的景物有竹子、桃花、蔞蒿和蘆芽。
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詩題“鴨戲圖”,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是蘆葦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注釋
⑴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鐘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這兩詩是作者元豐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時江邊情景的寫照。
⑵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歸鴻:歸雁。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辭》“戀戀兮依依。”歸人:回家的人。劉長卿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臺連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過。
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軾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于江陰。
賞析
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放縱不羈,雄渾豪邁,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適合幼兒玩的靜態游戲:
1、拼圖:幼兒可以選擇不同難度級別的拼圖來練習拼圖能力。
2、搭積木:通過搭建積木,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
3、捏泥人:使用彩色泥,讓幼兒自由鍛煉手部肌肉,同時提高精細運動能力。
4、畫畫:使用紙筆,讓幼兒自由發揮畫畫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5、穿珠子:通過將珠子穿過線上的珠子,讓幼兒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和認知能力。
6、捉迷藏:因為動靜結合,所以不是全靜態的游戲。可以訓練幼兒快速反應和空間認知能力。
在選擇適合幼兒玩的靜態游戲時,需要考慮游戲的安全性、教育性和趣味性。此外,還要遵循幼兒的興趣和能力水平,讓游戲更有吸引力和挑戰性。
以下是一些可以有效鍛煉社交能力避免孩子內向的方法:
1、參加社交活動: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可以幫助擴展社交圈子并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可以參加當地的社交聚會、志愿活動或加入興趣小組等等來擴充自己的社交圈子。
2、學會交流技巧:好的交流技巧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流暢地與他人溝通。例如,要積極傾聽對方并回應對方的信息,同時了解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
3、深化人際關系:與人建立真正的聯系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要了解他人的興趣、價值觀和觀點,并嘗試與他們建立長期的聯系。
4、發揚自信:自信可以幫助人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并在與他人溝通中更加從容。要嘗試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5、接受挑戰:將自己放在新的和不同的社交情境中可以幫助鍛煉社交能力。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并積極尋求新的交際機會。
6、學習與他人合作:學會與他人合作可以幫助人們建立互惠互利的關系。在團隊中工作、與同事合作等都是很好的練習社交能力的機會。
鍛煉社交能力需要不斷地嘗試、學習和練習。通過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學習交流技巧和建立真正的聯系,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并與更多的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
靜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參與人同時選擇或雖非同時選擇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動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參與人的行動有先后順序,且后行動者能夠觀察到先行動者所選擇的行動。
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時決策的,屬于靜態博弈;而棋牌類游戲等決策或行動有先后次序的,屬于動態博弈。
擴展資料:
一、發展過程
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等著作就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著作。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
博弈論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并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近代對于博弈論的研究,開始于策梅洛(Zermelo),波萊爾(Borel)及馮·諾依曼(von Neumann)。
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并將博弈論系統地應用于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
二、要素
1、局中人:
在一場競賽或博弈中,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成為一個局中人。只有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現象稱為“兩人博弈”,而多于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稱為“多人博弈”。
2、策略:
一局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有選擇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階段的行動方案,而是指導整個行動的一個方案,一個局中人的一個可行的自始至終全局籌劃的一個行動方案,稱為這個局中人的一個策略。如果在一個博弈中局中人都總共有有限個策略,則稱為“有限博弈”,否則稱為“無限博弈”。
3、得失:
一局博弈結局時的結果稱為得失。每個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結束時的得失,不僅與該局中人自身所選擇的策略有關,而且與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有關。所以,一局博弈結束時每個局中人的“得失”是全體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的函數,通常稱為支付(payoff)函數。
4、對于博弈參與者來說,存在著一博弈結果。
5、博弈涉及到均衡:
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于穩定值。在供求關系中,某一商品市場如果在某一價格下,想以此價格買此商品的人均能買到,而想賣的人均能賣出,此時我們就說,該商品的供求達到了均衡。所謂納什均衡,它是一穩定的博弈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博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