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月7日下午,河南漯河臨潁窩城鎮后張村一名12歲女孩掉進深井,目前孩子已被趕來的消防官兵救下。那么女孩時如何掉入井里的?據事發現場一位目擊者稱:女孩因為貪玩把腿放在井沿上才掉下去的。
2月8日零時許,從現場傳來最新消息,落井女孩現已被成功救出,生命體征平穩。由于女孩是在2月7日下午4時左右被困,在水中浸泡時間較長,受到不小驚嚇,孩子已被救援人員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觀察。
早前報道:
下午三點左右,該女孩和兩名小孩在田地放風箏時不慎落井,在附近田地忙活的村民聽到兩名小孩兒呼救后立即打電話找村民幫忙,現場挖掘機就是村民找來的。
晚7點35分,大朵雪花片片飄落,救援現場拉起了警戒線,警戒線外則是大群圍觀群眾。不少人都很焦急,期盼并祈禱小女孩平安無事。
記者現場見到了墜井小女孩兒的阿姨和事發時跟女孩兒一起玩耍的其中一個小男孩。小男孩表示,墜井女孩跟他們說自己敢在井邊玩,還把腿放在井沿上。
墜井小女孩的阿姨表示,自己被這件事打擊到,心臟不好的她剛從家吃完速效救心丸出來。其他事情她并不愿透露太多。
近年兒童墜井事件盤點
湖南:2歲男童墜入無蓋窖井身亡
2013年5月20日下午湖南常寧一名2歲的男童墜入無蓋窖井身亡。據了解,出事窖井位于綠化帶內,為自來水公司所有,自建成以來一直都沒有井蓋。
黃石一5歲兒童意外墜井媽媽跳入10米深井救兒
2013年9月15日晚,大冶市陳貴鎮發生感人一幕,一名小孩貪玩不慎落入井中,情急之下,不識水性的母親跳下10米的深井,托起兒子,最終在警民合力救援下,母子雙雙平安。
哈爾濱:下水道沒蓋井蓋男孩小區內墜亡
2014年4月6日16時30分,哈爾濱市南崗區王崗鎮金谷城小區B區,一名8歲男孩滿某某不慎墜入未蓋井蓋的下水道內,不幸身亡。
西安男童墜井20小時后獲救
2015年5月21日18時許,西安一2歲男童墜入40米深井,井口狹窄救援困難。22日14時左右,經近20個小時救援,男童成功獲救。
掉進小區窨井 3歲男童遇難
2015年9月5日傍晚,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一小區一未滿4歲的男孩下樓玩耍時不見人影,家人一度認為孩子被壞人拐走。8個多小時后,男孩被發現在小區一窨井內,已無生命跡象。
合肥:木板充當窨井蓋小區兩兒童掉落
2015年10月,合肥市蜀南庭苑小區發生了一起事故。兩名兒童不小心掉進小區里的窨井,男孩頭部被縫了三針。事后,孩子的家人發現,隨著孩子一起掉落的還有一塊已經破爛不堪的木板。
伊犁兩歲男童自家院里玩耍墜入20米深井身亡
2016年3月27日,兵團第65團5連2歲多的小男孩楠楠不慎墜入自家院子20多米的深井里。墜井男童救至地面后,但孩子已無生命體征。
內蒙古:4歲男童墜入廢棄機井搶救無效死亡
2016年4月,內蒙古通遼一名4歲男童跟隨干活的奶奶到地里玩耍,墜入一口廢棄機井內,搶救無效死亡。男童父母遂將該井的產權人及管理者村委會訴至法院,索賠11萬元。
哈爾濱市一小男孩撿玩具墜入小區排風井
2016年6月10日中午,在哈爾濱市道里區民生尚都小區C區一個廣場上,一名小男孩不慎墜入排風井。幸運的是,附近群眾及時下井將小男孩救出。
鄭州兩歲女童墜井百余名警民連夜施救
2016年7月7日下午五時許,在航空港區鄭港10路與航空港7街交叉口西北角,一名兩歲女童和奶奶飯后游玩時,不慎墜入一口20多米深的井中。救援歷經近12小時,女童終于救出來了。
保定蠡縣6歲墜井男童不幸死亡
2016年11月6日上午11點,河北保定市蠡縣中孟嘗村,一名五歲男童不慎墜入數十米深機井內。11月10日,經過107個小時的緊張救援后,蠡縣中孟嘗村墜井男童趙聰聰被救援人員從井底找到,但經過醫療專家確診,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一場生死大救援結束。
是不是要去看丈母娘拉?
不應該只單單了解結婚風俗呀,那樣去了顯的太死扳,我認為應該附加的什么都了解一些,這樣去了遇到什么以外的事情,你處理起來才會顯的游刃有余,別人才會看好你!!
漯河市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城市發展較快,外來人口較多,加之漯河人的現代意識較強,城市現代氣息較濃,接受各種新生事物較快,但對傳統的風俗習慣也不完全擯棄,部分仍沿襲至今。老傳統新習俗相互滲透融合,是一個在繼承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現代新興城市。
【婚姻習俗】
八十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復存在,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在城市主要是自由戀愛,朋友介紹,婚介中心牽線和自登征婚啟示等形式;在農村,以通過街坊鄰居、親朋介紹為主。經介紹后牽線人不再介入,男女雙方確定戀愛關系。女性多注重對方的相貌、性格、職業、年齡、家庭;男性一般側重女方的相貌、性格、年齡和品行。部分還存在父母左右或干涉男女婚姻自由或講“門當戶對”等現象。
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彼此沒有意見,經雙方家長同意后,由各自戶口所在地出具證明到當地民政部門領取結婚證書,成為合法夫妻,但仍不能在一起生活,必須擇定吉日男方上門迎娶,女方陪送嫁妝進門后方共同生活。根據男方所送彩禮的多少和女方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嫁妝品種、數量不等,一般是小件日用品、電視機、洗衣機,部分家庭有電冰箱、摩托車等,家俱一般由男方置備。擇定日期農村一般選在春節前的臘月逢雙日,城市多選擇五一、十一、元旦、春節前。迎娶隊伍不斷壯大。迎娶車輛都是轎車、面包車或農用三輪摩托車,少者三、五輛,多者二、三十輛。城市新娘多穿婚紗,到美容店美容化妝。婚前拍婚紗照,婚期搞攝影,錄像以作紀念。新娘接回去后,由伴娘陪同下車,燃放鞭炮,舉行結婚儀式,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以鞠躬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然后由新郎背著、客人簇擁著進入新房。中午,男方大擺宴席招待客人,親朋好友送紅包表示慶賀,少者50元,多者三、五百元不等。
新娘三天回門的習俗沿用至今。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走第一趟娘家,叫“回門”,但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之說,當天如遇“七、八”日期,則往后順延一天?!盎亻T”后,結婚儀式全部結束,夫妻開始新的生活。
九十年代,旅游結婚比較盛行,團市委和部分企業舉辦集體婚禮。但婚禮大操大辦、比闊氣、講排場、鋪張浪費現象也比較嚴重。
【家庭】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家庭組合結構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幾乎不復存在。尤其是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后,深得人心,傳統的多子多福意識逐漸淡薄,家庭開始向小型化、兩代化演變。城市以三口之家居多,農村基本保持四口之家。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觀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老人不愿意同結婚成家后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成家后也樂意獨立生活,逢星期天或節假日相互團聚。也有因住房緊張或家庭關系融洽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的。
【生日習俗】
一般叫“過生日”,對老年人叫“祝壽”。在城市,給老人過生日祝壽,大多擺宴席,有的在家里自備酒席,自已一家人團聚祝賀。家庭條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大多在酒店設宴招待客人,參加者主要是子女、近親屬和朋友,他們帶著生日蛋糕、酒、水果、飲料以及適合老年人的滋補品,也有不乏送紅包者。個別有大肆揮霍、鋪張浪費現象,也有極少數借祝壽之機斂財者。給兒童過生日較普遍,生日當天,父母定做生日蛋糕,并講究幾周歲蛋糕上插幾支蠟燭。照生日照以作紀念。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姑姑、舅舅等參加的,還要擺酒席招待,祝賀者都給孩子買有禮物,主要是蛋糕、衣服、書包、食品等。年齡大點的在校學生,也有邀請同學給自已過生日的,同學送一些紀念品,本人或在家或在飯店設宴招待,有的干脆買些食品帶著同學出去玩一圈。九十年代初期,盛行親朋好友、父母、子女、夫婦在電臺或電視臺點播戲曲或歌曲,表示對親屬、朋友生日的祝賀。
【喪葬習俗】
1987年市政府發文,要求城市干部職工死后一律實行火化,喪事從簡。從此開始城市居民死后進行火化。靈堂一般設在殯儀館,也有設在自已家里的,親朋好友前往吊唁,贈送花圈、挽帳以示哀悼,九十年代后期大多送錢,少者50元,多者幾百元不等。尸體火化前進行整容,開追悼會,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等,參加吊唁者佩帶黑紗或白花。骨灰有的暫放骨灰堂,稍后選址進行安葬,有的直接選址安葬在公墓。子女在亡者“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燒紙或送鮮花以示悼念。
農村仍實行土葬,辦事程序、習俗基本沒有改變。
【節日習俗】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普遍受到人們重視。進入上一年的臘月,人們就開始為過年作準備,尤其過了臘月二十三(祭灶日,又稱“小年下”),人們更是忙碌著購新衣,辦年貨。有些單位還給職工發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之類的食品。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貨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品種增多,花樣翻新。在農村,春節期間,一改原來的單一吃餃子、蒸饅頭、炸油條,也是準備一些豐盛的酒菜慶賀新春。城市更是菜樣品種齊全,應有盡有。正月初一,人們早晨起五更,穿新衣,燃放鞭炮,掛鞭少者5000頭,多者上萬頭,響聲一直延續到上午8點左右。早餐吃餃子和豐盛的菜肴,餃子內預包一枚硬幣,預示著食者本年吉祥。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農村一般10元,城市少者50元,多者上百元。朋友路遇,相互問候“新年好”。市有關領導深入基層和部分居民家庭給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干部職工和居民以節日問候。節日期間,人們都要走親訪友,禮品多是水果、飲料、糕點、酒類等。城市由于機關放假7天,除了串親訪友之外,經濟條件好的部分家族選擇外出旅游過春節,去處國內一般選擇海南,國外主要以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為主。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訊設備的發達,人們的拜年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節日期間不能團聚的親朋好友,用電話、傳呼和手機等方式相互問候新年好,給對方以節日的祝賀。農村習慣,一般過了初五就算新年過完,開始從事田間勞動或其他活動,有的開始外出打工。城市則是從初八正式上班開始一切恢復正常。
元宵節,又叫燈節。漯河有吃元宵、觀燈展、玩故事的習慣,并且形成自已獨特的“十九會”。從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市里要組織舉辦大型燈展活動,展燈上萬只,千只百態,五花八門,吸引著市區及周邊農村數十萬人前往觀展。農村民間藝術團體活躍在城鄉街頭、機關大院,表演龍舞、獅子、高蹺、旱船等,演后被封賞煙、酒、點心等。為了活躍節日氣氛,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節日期間,市里還組織舉辦民間藝術表演大賽,設一、二、三等獎,對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以示鼓勵。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投資數十萬元,購置禮花,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分兩個地點在市區燃放,時間長達近一個小時,使周邊和市區群眾大開眼界。
“三八”婦女節,為提高婦女綜合素質,歡慶婦女自已的節日,以市婦聯牽頭,動員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婦女參加,開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跳繩、短跑、自行車比賽等,有時還舉辦歌曲、戲曲比賽。
“五一”國際勞動節,一般由市總工會牽頭,組織舉辦籃球運動會、乒乓球運動會、交誼舞比賽、職工美術書法展覽等。市里召開會議,表彰工人隊伍中的先進模范人物。
【生活習俗】
服飾。在城鎮,家庭條件較好的男性冬季多穿毛呢大衣、皮西裝、皮夾克、風衣、鴨絨襖、羽絨服、棉休閑衣、棉襯衣、保暖內衣、編織毛衣、羊毛衫等。一般家庭則穿普通棉衣、毛衣等。夏季側重短袖襯衫、短袖T恤衫、襯衣、長褲或西式褲頭等,條件好的講究面料、款式,一般多在乎涼爽而已。春秋季一般穿西裝、長袖T恤衫、夾克衫、休閑裝、運動裝等,機關工作人員或講究的男青年多打領帶。布料多追求毛料或棉織品,款式講究新穎、大方、得體。穿鞋除夏季穿皮涼鞋外,其他季節主要穿皮鞋、休閑鞋或旅游鞋,部分男性冬季穿棉皮鞋。老年人多穿布鞋,中小學生除夏季穿涼鞋,其他時間多穿旅游鞋。農村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男性著裝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年四季都是買成衣或訂做,春秋季也大都穿西裝、夾克衫或休閑裝,只是檔次較低,不講品牌。大多數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也以穿皮鞋為主。女性服裝花色品種較多,款式更新較快。女性冬季多穿各式大衣、鴨絨襖褲、皮衣、毛衣、保暖內衣、棉衣裙等。夏季多穿套裙、連衣裙、T恤衫、百褶裙、馬褲、背心、休閑衫、短裙或短褲等。春秋季主要穿西裝、夾克衫、羊毛衫、長套裙、大擺裙、健美褲、筒褲、牛仔褲等。穿鞋多穿高跟皮鞋、皮涼鞋、長筒靴等,顏色亮麗、款式多樣。部分企業和服務行業著專用制服。學生都有校服,有重大活動或重大節日期間穿,平時多穿運動服或休閑服。
飲食,漯河飲食習慣為一日三餐。城市居民早餐多食稀飯、豆漿、牛奶、荷包蛋、油條、胡辣湯、肉盒、油餅、小籠包子、豆沫等。午餐以湯面條、撈面條、炸醬面、大米飯、鹵面、餃子等為主,吃大米飯時,多是炒幾道菜配以雞或魚等供食。晚餐習慣上仍是稀飯、饃、菜,但菜的品種增多,質量提高。消費結構變化較大,面食大幅度下降,副食增長較快,平時基本不斷肉、雞、魚、禽蛋等,以追求營養化、多樣化和美味化,以至于逢年過節居民不知道還吃啥,戲說"天天都是過年"。粗糧玉米面、豆面、紅薯面、小米等成了城市居民的熱銷食品,用以調節味口和增加多種營養。城市一般是在家圍桌吃飯的習慣,除早餐外,多是邊吃邊看電視,或議論國際國內形勢和當地新聞。農村飲食仍以主食為主,全是細糧。早餐多食稀飯、蒸饃,菜以時令菜為主,搭配咸菜,部分條件好的家庭也喝豆漿,吃油條。午餐主要吃湯面條或撈面條,有時也吃鹵面、大米和餃子,一般都是來客人或過節。晚上仍是以稀飯、饃和簡單的菜為主。農村習慣吃飯時,多端著飯菜拿著饃到街上或蔭涼處串飯場,邊吃邊聊,談古論今。
居住,九十年代之前,城市居民住房以平房為主,有部分樓房,多為公房。進入九十年代,樓房逐步取代平房,居民住房以單位分房免費居住為主,樓層多為五層、六層,結構多為兩室一廳和三室一廳,面積多在60-90平方米之間。1995年以后,全部取消公房,住房實行商品化,住房面積也逐步擴大,以100-160平方米者居多,結構也由原來的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發展到四室一廳、三室兩廳、四室兩廳,并出現雙衛生間、半復式、復式等結構。條件好的居民家庭多選擇自已購地蓋別墅,獨家小院,居住面積少者100多平方米,多者達300平方米以上,最低兩層,多者高達四層。裝修越來越豪華,部分家庭裝修費用甚至超過購房款。農村住房都是自已蓋的獨家小院,有平房、瓦房和部分樓房,少者三間,多者五、六間,配以廚房,樓房一般都是兩層。每家都壘有院墻,安裝大門。結構多追求美觀、寬敞,室內也分有臥室、客廳、套間、儲藏室等。質量也要求越來越高,建筑材料多選擇磚、水泥、預制板、鐵窗或鋁合金門窗等。室內也講究簡單裝修,用涂料粉墻,水泥鋪地,部分用地板磚,外墻多為水泥墻面。
出行,城市居民外出或上下班一般以騎自行車、摩托車、坐公交車、出租車為主,自行車以24型斜梁車為主,摩托車以125型踏板車為主,也有少數家庭購買有小轎車、面包車。出遠門多選擇乘坐火車或汽車,條件好的坐飛機的也越來越多。農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四輪拖拉機和農用三輪車,出遠門則選擇坐汽車和火車。
用,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取暖采用電暖氣、空調、小鍋爐或單位集中供暖,制冷以電風扇、空調為主。尋呼機曾一度普及,后隨著手機的上市又逐步被淘汰,手機已成為上班族和商界的主要通訊工具。家用電話基本普及。電腦已進入尋常居民家中,大多上有互聯網。廚房炊具基本實現電氣化,電飯鍋、高壓鍋、微波爐等已成為常用廚具。農村彩色電視機基本普及,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手機、電腦等也已進入部分農民家庭。
娛樂,老年人娛樂活動多選擇在公園、廣場練氣功、打太極拳、練劍、打門球、打撲克、玩麻將、跳健美操、下象棋等,或養鳥、種花、釣魚等,頤養天年。中青年和中小學生的娛樂活動主要是進舞廳跳舞、進戀歌房唱卡拉OK、進錄像廳看錄像、進電子游戲廳玩游戲、進網吧聊天、打桌球等。1987年夏,全市出現第一家歌舞廳,隨后各種娛樂場所相繼開業。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歌舞廳、戀歌房40家,電子游戲廳30家,桌(臺)球室40,家,錄像放映廳14家,出租、零售音像店30家,網吧242家。
【稱謂】
八十年代,“同志”稱謂比較盛行,人與人之間都是以同志相稱,只有工廠企業稱呼職格老的同志為師傅。在機關,下級稱呼領導直呼其職務,同行之間年輕人稱呼老同志為老師,老同志叫年輕人直呼其名。進入九十年代,稱呼“同志”的越來越少,尤其九十年代末期,幾乎沒有人再稱呼“同志”,對男性稱“先生”,對結過婚以上的女性稱“女士”,對未婚女青年稱“小姐”。大多數企業和部分機關團體稱呼單位一把手為“老板”。對男出租車司機稱“的哥”,對女出租車司機稱“的姐”,稱在網上聊天的朋友為“網友”,稱上網者為“網蟲”。
關于漯河的作文
我的家鄉在陸豐,那里有一條美麗的河流,人們稱為她為漯河,漯河一年四季風景優美,猶如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
春天,陽光明媚,漯河從沉睡中慢慢蘇醒了,河水叮叮當當地流個不停,好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在歡快地唱著歌兒;河岸的柳樹悄悄地發出了嫩綠的新芽,小草也不知不覺地鉆出地面,一碧如洗的天空偶爾飛過幾只小燕子,它們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好像在跟漯河興致勃勃地談論光彩奪目的春天。
夏天,烈日炎炎,漯河閃閃發亮,顯得特別精神,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郁郁蔥蔥的樹木遮住了燦爛的陽光,小鴨子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著,河中有一群孩子在歡快地游泳,五顏六色的游泳圈把漯河裝點得五彩繽紛。
秋天,小魚成群結隊地在水草間游來游去,好像在捉迷藏;雙岸的樹木披上了黃色的衣裳,許許多多的落葉落到了河面上,像一只只小船,輕輕地飄向遠方,可愛極了!
冬天,漯河非常幽靜,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岸上的樹木和小草都枯黃了,河水緩緩地流著,好像地告訴人們,寒冷的冬天已經來臨了。
家鄉的漯河真美啊,它留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我愛家鄉美麗的漯河。
上一篇:落櫻小屋新出的游戲
下一篇:呂布機器人新出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