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出生起面對的就是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這種和周圍世界的直接接觸,是每個人最初接受的教育。它在自然情景中自然地進行著,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源和基礎。盧梭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
“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一種直觀性的教育,孩子們是在具體、感性的狀態中受到教育的。在“生活世界”里,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萬事萬物都直接地、現實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他們就在這種可以直接看、摸、聽、聞甚至嘗的環境中發展著感官以及最初的觀察能力,并獲得大量有關周圍世界的感性經驗。
“科學世界”的教育是人類理性力量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從“生活世界”的教育中分化出來的一種特殊形態。它是以“生活世界”的教育為基礎的。“科學世界”在抽象、一般的層面上描述世界的普遍結構,而科學的抽象使本來具有感性、生動、豐富內涵的知識變成抽象、客觀的知識。“科學世界”的教育是重要的,它能使人獲得理智方面的發展,建構觀念的邏輯體系。
在當前的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幼兒園教師開始重視引導幼兒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提高幼兒的探究水平。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教育的變革,以及人們對科學的動態認識和人們對人與生俱來的能動性“潛質”的重新審視,使我們認識到幼兒科學教育應成為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經歷探索和發現過程,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過程。幼兒科學教育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1)幼兒科學教育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過程。(2)幼兒科學教育是支持幼兒親身經歷探索過程、體驗科學精神和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3)幼兒科學教育是使幼兒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感性認識和經驗過程。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決定了科學教育不應要求幼兒掌握嚴格的科學概念,而應引導和支持幼兒通過自身與周圍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獲得經驗。
一、在科學教育中,如何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科學教育能否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是關鍵。要打破“只有教師教,學生才能學”的傳統思維模式,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獨特的學習方式--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而學習,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與他人交流、討論。同時,教師要以表揚為主,激發他們的積極性,相信幼兒經過努力,在老師幫助下可以“獨立”去完成,這樣,在活動過程中,能讓幼兒體驗到力量與信心,產生自主感和勝任感。教師還要認識到,科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豐富幼兒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幼兒的智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興趣,故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結尾的活動,即一種活動有多種正確答案,來刺激幼兒動腦思考,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由于孩子有天然的學習需要與能力,因此,孩子總是在“為什么”中長大。李嵐清副總理在會見諾貝爾獎獲得者勒特曼時,勒特曼教授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什么是科學家?科學家首先是會問的人。”顯然,幼兒是天生的小科學家。在一聲聲“為什么”中,教育契機呈現出五彩斑斕的光彩。由于孩子的提問往往是他在生活、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或疑惑,此時此刻,客觀對象與相似塊相匹配,興趣油然而生。受興趣驅使的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是自己成長的主人,他的學習是一種互動的以某種相互聯系為基礎的社會建構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東西,很可能孩子剛開始接觸時對他并沒有興趣,而我們大人卻認為該東西有價值,孩子在他那個年齡段應該學,那怎么辦?找到過渡的相似塊作為中介尤其重要。該相似塊應該相似孩子已有的興趣,并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化腐朽為神奇,循循善誘,再輔之以激疑、提出問題、挑起矛盾、造成懸念,孩子的興趣由此產生。
二、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
在科學中教師需要扮演何種角色?這是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已有研究發現,教師首先應當是積極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深刻指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良的教師。只有這樣的研究者才能帶領人們接觸真正的求知過程,只有自己從事研究的人才有東西教別人,而一般教書匠只能傳授僵硬的東西。
其次,教師應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幼兒科學探究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具體的說,教師對幼兒的引領和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和探究興趣;幫助幼兒發現和選擇有價值的研究問題;促進幼兒良好探究行為、習慣和品質的養成;促進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累知識與經驗,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幼兒在科學探究中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幼兒互相交流討論,形成對探究問題的全面認識。
三、好奇心的驅使,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天生就有豐富的好奇心,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好動、好問上。他們頭腦中有無數個為什么,如“為什么小鴨會游泳,小雞不會?”“為什么哨子會響?”等等,這些“為什么”是他們對世界的最初探索,是興趣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使之成為永久的興趣,使幼兒主動學習科學,“迷”上科學。為此,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科學主題。教師平時要注意觀察幼兒在自由活動和游戲中發現的問題及幼兒的疑問,有目的地納入到有組織的教學中來,如季節變化是幼兒十分敏感的主題,教師讓幼兒談談四季的變化,“春天怎么樣?夏天喜歡干什么啊?秋天最喜歡吃什么?冬天穿什么呀?”使幼兒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結合已有的經驗作比較、概括,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另外,這種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聯系的科學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幼兒吸收。要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科學教育內容必須要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
總之,幼兒園科學教育對教師是一個挑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藝術直接關系到科學教育能否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關系到幼兒能否在科學教育中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從理念到行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行動指南,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
[2]洪秀敏:《對幼兒科學探究教育的思考》,《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5,15--18
[3]李曄:《幼兒園教學交往的缺失及救治》,《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教育科學版,2007.7、8,28—30
[4]施燕:《在“生活世界”中學習,在“主觀世界”中徜徉》,《幼兒教育》教師版,2006.1,22—23
1角色游戲中培養社會交往的能力。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組織角色游戲,隨著游戲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增進幼兒和教師、幼兒跟幼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通過同伴間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角色游戲。角色游戲有利于糾正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和同伴及時的溝通交流,互享信息,促進幼兒間的情感交流,幫助幼兒樹立友愛、團結、共享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的能力形成。
2角色游戲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它讓幼兒在快樂輕松中獲取知識和交際經驗,使幼兒喜歡和同伴交流,形成和諧的同學關系,從而使幼兒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精彩。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教師用心去培養。在幼兒園最初始階段,幼兒由于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從而阻礙了幼和其他人的交往。教師組織有效地角色游戲,逐步建立學生語言力和信心。.
3角色游戲中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角色游戲的設定,有助于幼兒形成合作意識、合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角色扮演中就已經處于幼兒了解"他人"的過程,逐漸讓幼)意識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這恰恰是團結合作的核心價值精神的體現,對幼兒的合作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幼兒充分認知生活、體驗情感生活和社會交際的生活,使幼兒不斷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逐漸接納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從而萌發主動和別人交往合作的精神。教師設置培養合作能力的培養,關注教師和幼兒、幼兒和幼兒之間的合作,是游戲順利有效的進行。使幼兒意識到,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夠更好地完成游戲,樹立幼兒的合作能力和集體責任感。
幼兒的認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因此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只能以游戲為主要途徑,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自主的學習各種行為規范,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3-6歲的孩子正處在規則意識萌芽期,是非觀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征明顯。3-6歲也是幼兒角色游戲的黃金時期,而游戲一般都制定了游戲規則,幼兒可從中得到社會規范意識和倫理道德的最初啟蒙。
貼近幼兒生活,充滿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們的搶手游戲。每到區域活動時,大家都爭著要去“娃娃家”,由于空間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區域只能去4個小朋友。于是我制定了了一個規則:早上來的時候就請小朋友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上插上游戲卡,先來的先插。而后來的小朋友看見自己喜歡的游戲區域名額已滿只好另選它處了。為了讓孩子懂得禮貌待人,互相幫助,我會利用游戲時間讓特別想去娃娃家而沒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并讓孩子們在老師的適時引導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使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作客、待客之道。
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表現,在角色游戲中常會發生爭搶角色等現象,而他們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當孩子由于經驗缺乏,無法滿足游戲意愿時,教師應及時介入到游戲中,根據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給予引導和幫助,引導孩子想辦法滿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戲意愿,在產生好辦法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游戲規則。
二、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
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是四五個人守著一個孩子,這就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潛在因素,因此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立足社會,融入社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的交往是頻繁的。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同伴的反饋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發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愛的反應;而如果你做出搶奪、抓人、獨占的消極行為,則會被同伴厭惡和拒絕。所以,幫助幼兒增強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結構游戲中,幼兒需要合作的機會很多,特別是大型的結構活動,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結構游戲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三、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自主自控的良好行為習慣
在幼兒社會化教育中幼兒充其量只能做到模仿和預演,由此感知社會角色和社會規則,體驗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從而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強化社會情感,最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的區域游戲模擬小社會游戲“兒童醫院”、“娃娃家”、“美發屋”、“愛心超市”、“如皋大劇院”、“如皋水繪園”、“長壽園”等,就起到了如上的作用。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輪流扮演他們所喜歡的角色,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幼兒沒有壓力,因為他們總能找到適合的角色去扮演。在這些模擬的小游戲中,幼兒始終處于自主和主動的地位,幼兒也通過角色扮演來實現與別人的交往和溝通,并通過了解別人的想法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學著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著把社會要求納入自我概念,初步體驗各種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對社會成員的約束。通過小游戲,來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做人習慣。為孩子成長播下健康的種子,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四、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敢于創新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創造是淺顯的、簡單的和初級的,他們的任何創新都是在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幼兒的創新不可能脫離知識經驗而單獨存在。如在自選游戲中多數幼兒對“娃娃家”、“兒童醫院”等游戲非常感興趣,這些都是孩子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映。教師要在一日活動中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增長孩子的見識,讓孩子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創新。教師的積極誘導能幫助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創造,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孩子活動時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潛能,設法為孩子提供有利于其潛能發展的活動材料,場地等等,引導幼兒從問題出發,自己主動發現知識,不斷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不斷探索、解決問題。在平常中找到異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幼兒不易形成游戲中“熟視無睹”的心態。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也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游戲是一個很好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它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而有時老師對游戲的觀察、適時引導與積極參與能有效地讓幼兒通過游戲學會了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潛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康、豐富的游戲環境是幼兒產生快樂情感的催化劑,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經驗,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所產生的良好教育效應,正是我們幼兒教育所期盼的。
上一篇:動態游戲能力
下一篇:動態游戲能力培養方案